《天津教育报》报道天津大学
《环境分析监测》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天津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分析监测》课程曾入选天津大学第一批“课程思政”建设课程。近年来,课程教学团队在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日,《天津教育报》对其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进行了报道。
附报道原文:
润物细无声 在工科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工科专业教育中,如何在讲解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把学生塑造成一个有理想、有抱负、高品格、高素质的工程师,对于新工科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分析监测”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的经验,对工科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设计进行探讨。
充分挖掘专业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不能生硬地在教学中增加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例如,在环境专业中,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节水节能的环保意识。第二,专业教学中往往会给学生树立某个领域或某项技术的发展历程,其中可以介绍我国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例如,将环境工程专业老一辈学者(例如天津大学林荣忱先生、清华大学陶葆楷先生)的事迹穿插其中,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家国情怀。第三,工程离不开“严谨认真”,在专业课中结合具体的正面或反面的案例,可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工程实践中的标准和要求,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加强学生身为工程师的应具备的责任意识。
科教融合,激发学生的理想信念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倡导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专业课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融入相关领域最新的行业需求、技术进展和科研动向等信息。例如,“环境分析监测”课程结合国内外环境污染事故的典型案例,介绍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和应急监测技术;在新冠疫情期间,介绍生物气溶胶分析技术的相关知识。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或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学生介绍我国在工程技术上的发展及重大成就。通过科教融合,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热爱,使学生树立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投身事业、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以讨论课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将讨论课教学引入到教学体系中,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同步提升。讨论课专题不仅融合专业理论知识,更聚焦前沿技术和社会热点问题。例如,通过建立环境分析监测案例库,围绕国内外重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中的应急环境分析监测技术展开专题讨论。该教学模式的主角为学生,全程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在讨论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理念,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认识。同时强化学生去伪存真的思辨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拓展校内外互补的实践教育
工科教育离不开实践,在教学中可充分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实现育人。在校内,可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项目内容训练,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培养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校外,可与本地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如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保企业等,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参观学习。学生亲临工程实践现场,可充分了解所学专业在相关行业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和关键问题,促进学生树立为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奋斗终身的理想。
环境分析监测虚拟教研室